这两天,一则李克强同志大学毕业之际题赠同学的临别赠言火了。
资料图片显示,这则赠言写于1982年1月10日,赠别的对象是“宋健同学”。
纯真而不欠闻达,善良而不失坚强,把生命高举在尘俗之上,又溶化于社会之中,这应当是我们这一代的共同追求。
巧合的是,担任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老同志中,就有一位名叫宋健,他是著名的科学家,曾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那么,问题来了,这位总理亲切地称为“同学”的宋健到底是男是女,何方神圣,其后来的人生轨迹又是怎样的呢?
答案不难寻得。
据李克强的同班同学、华东政法大学原校长、著名学者何勤华的回忆文章,他们班的这位“宋健”,入学时年仅17岁,是班里年龄最小的,而且,是一位女生。
李克强题赠“宋健同学”的留言
这位名叫宋健的女同学,曾这样回忆其大学入学时的情景:
来到北大法律学系77级这个班集体时,我很惊奇,全班82名同学,仅几人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即便算上1978年9月入学的78级,我也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77级的同学来自各行各业,绝大多数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不仅有工人农民、复转和现役军人、在职干部,还有知青以及极少量的应届毕业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当时就在这个班学习,还有当时已经担任乡团委书记的何勤华(后任华东政法大学原校长),以及后来成为著名行政法学家的姜明安教授、著名刑法学家的陈兴良教授等,都和我成为一个班的同学,而我们之间最大年龄差,达到了14岁。
当时的北大学习氛围异常浓厚,每天早上六点半开始,校园里就已经人流如织、脚步匆匆。我最难忘的,就是每天去图书馆、自习室抢占座位。
记得李克强总理当时读英语特别刻苦,传闻他背诵英语单词拿着小词典,背完一页撕一页。姜明安看起书来,几个小时都不抬头。我当时年龄小,和班上有一定社会阅历的同学在一起读书,慢慢感到很多社会知识缺乏,尤其是读国家与法的经典著作理解并不容易。平时最爱去的地方就是北大图书馆文学阅览室、期刊阅览室,通过小说学习人生、了解社会,我甚至一度觉得自己是否学习文学专业更适合,不过北大四年的法学教育仍在我心里深深埋下了法治理想与法律情怀的种子。(引自法制日报专访文章,下同)
宋健在北大
大学毕业后,宋健被分配到了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是恢复高考后江苏高院接收的第一名法律专业本科生。最初的几年,她在江苏高院的研究室、民庭工作,后来被抽调参加“法律业大江苏分校”的教学工作(1986年),一干就是十六年。
2001年,法律业大完成历史使命宣布解散后,宋健重返审判岗位,并自2004年开始在江苏高院从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后来担任了江苏高院知识产权庭的庭长职务。2016年7月,因年龄因素,宋健卸任庭长一职,继续从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办理较为疑难复杂的知识产权案件,直至退休。
法官宋健
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宋健收获了很多的荣誉。
2012年12月,宋健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
2013年3月,被全国妇联、全国“巾帼建功”活动小组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
2013年8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合评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先进工作者”;
2014年,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审判业务专家”;
2015年3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接受媒体采访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宋健曾深情表示: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年代……同学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骨子里的东西没变,还是他们。
我之所以能在知识产权领域扎下根,正是源于当年未名湖畔那颗法治理想和法律情怀的种子,是母校给了我们不竭的动力。
虽然宋健没有特别提到克强同志当年的临别赠言对她的触动,但那句“把生命高举在尘俗之上,又溶化于社会之中”,一定也一直鼓舞和激励着她吧,因为,这是“这一代人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