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的传奇投资家华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不仅投资眼光令人印象深刻,还是一座人生智慧宝库。
虽然他最知名的是挑选股票和评价企业的超凡能力,但他的智慧却跨越了金融领域。因投资选择而被称为“奥马哈的甲骨文”(Oracle of Omaha)的巴菲特,其真知灼见深入生活与人际关係本质,尤其是在“爱”这个细腻微妙的主题上。在与学生的一次生动交流中,巴菲特提供了他迄今为止最宝贵的财富:他对“爱”作为衡量人生成功最终标准的看法。
财经网站Benzinga报道,在与乔治亚理工学院学生的一次对话中,巴菲特被要求反思自己最大的成功和失败。出人意料的是,他的回答完全未触及他在金融方面的成就。巴菲特说,当大家到了他这个年纪,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真正标准是,有多少你希望爱你的人真正爱你。
巴菲特不仅指出了问题所在,还提出了解决方案。他说,“爱”的问题在于你买不到它,获得爱的唯一方法是让自己值得被爱;你付出的爱越多,得到的就越多。
这句话诠释了巴菲特“爱”的哲学,强调爱的互惠性。对他来说,“爱”是一种投资,但主要的流通货币不是金钱,而是善良、理解和慷慨等人格特质。
这套爱的哲学落实在巴菲特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他的婚姻。他与已故第一任妻子苏珊·汤普森·巴菲特(Susan Thompson Buffett)的关係建立在互敬互爱的基础上,甚至在分居后仍维持著友谊。2006年,他与曼恩克斯(Astrid Menks)的第二段婚姻也是建立在类似的真挚情感与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
这位亿万富翁对慈善事业的投入,特别是他透过“捐赠誓言”(Giving Pledge)对公益组织的重大承诺,也可视为他爱的哲学的延伸。巴菲特承诺捐出自己绝大部分的财富,实践了他所宣扬的理念“付出的爱越多,得到的就越多”。
巴菲特另有一件为人所知的事,就是给他的孩子们“足够的钱,让他们觉得可以做任何事,但又不会多到他们可以什么事都不做”;这是一种爱的方式,给予力量而非扼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