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常生活到学校学习,从课外活动到大学申请,如果把育儿比作运营一家公司,那父母就是世界上最累的CEO。不过,在前布朗大学经济学教授、硅谷经济学家Nate Hilger看来,父母们为孩子付出越多,就越是落入了养育的陷阱,父母们现在亟需减负。
——作者:周岁
精细化育儿已经成了当今很多中产父母的选择。
从选学区,增加积分,到选兴趣班,规划大学申请,几乎面面俱到。但比做规划更累人的是,父母还要十几年如一日地督促孩子执行好每一步。
“感觉身体被掏空”是很多父母的感受。前布朗大学经济学教授、硅谷经济学家和数据科学家Nate Hilger也深有同感。儿子出生以后,他也日渐陷入育儿的疲惫。
Nate Hilger
其实在儿子出生以前,他就在思考——是什么让育儿成了这样高强度的体力活+脑力活?这么做有必要吗?非做不可的话,父母能给自己“减负”吗?
从数据上看,尽心培养孩子确实是有回报的。
Hilger统计的数据显示,美国25%最富有家庭的孩子,和25%最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的收入差距相当于富二代孩子在18岁时继承了一笔100万美元的信托基金。
但同时,2017年也有一项经济学研究发现,如果这两群孩子在同一所大学读书,那么他们未来的收入差距可以缩小80%。
造成二者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孩子技能方面的差距被补上了。技能的范畴如今已经远远超过书本知识,它不仅包括艺术、体育特长这种具体的能力,也包括自律、合作这样的软技能,甚至还包括各种生活技能。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他很乐意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待教育:如果我们把育儿看作一项“产业”,那么父母背负着两项重要责任——一是照顾孩子,二是培养技能。不论是父母自己,还是社会大众,都自然地认为只要父母爱孩子,就会有心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技能。
但问题在于,关爱和照顾孩子是父母的天性,这是相对公平的;可培养技能不是。有心做和能不能成功之间横亘着一条鸿沟。很多父母因此落入了“养育陷阱”。
在同名的著作中,Hilger指出,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培养技能不能像买车,交钱就能拿货。它不仅需要金钱投入,还需老师教授,孩子坚持学习。
这个复杂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孩子不可能今天受老师辅导,明天数学就从垫底变成名列前茅,也可能在发现自己不喜欢也不擅长乐器后,选择放弃。
换言之,父母无法完全掌控培养技能这件事,却还要为此全权负责。而更严峻的问题是,随着育儿变得越来越精细,专业度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Hilger认为,当下父母们需要的,不是背负更多的责任,而是从这些不合理的期待中走出来,合理科学地育儿。
要求父母成为全行业的专家
在当今这个时代,技能和工作收入的关联度越来越高。2020年,美国经济生产了约20万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其中一些来自对“资本”的利用,比如土地、建筑和机器,但2/3都来自人类的技能。
除了父母,孩子们需要各类专业人士来帮助培养各种技能:老师、辅导员、教练,有时还包括医生、护士等。
但Hilger发现,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在这方面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他仔细观察了美国的公立学校,发现孩子实际呆在学校的时间只占童年的10%,90%的课外时间是由家长来监督、组织和管理的。
真正的角力也因此发生在校园之外。经过Hilger的统计,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孩子人均养育支出差距高达1576%。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有高学历的父母辅导功课,或者是得到高质量的课外辅导,更不用说还有各种夏令营、体育运动等资源。
每一项校外因素差距都很大
现如今,养育孩子已经成为了一件很复杂的事,父母如果不想眼睁睁看着孩子落后,那只能选择购买服务,或者亲历亲为。Hilger随意举了几个例子,就发现,父母的职责变得越来越多,简直可以说要成为全能的超人。
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学习辅导。根据统计,美国父母平均每周花6个小时辅导孩子写作业,而学校里的数学老师、英语老师一周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可能比这也多不了多少。
2015年,芝加哥一项针对高中生的实验发现,良好的辅导甚至比优秀的教学更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每周6小时的高质量辅导,能让孩子在未来的收入提高30万美元之多。
但高质量的辅导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找到或者负担得起的,家长自己往往也应付不来。论坛随处可以看到类似的崩溃留言:“我女儿写作业就跟打仗一样。”“我辅导儿子结果作业都做错了,现在都不敢辅导了。”
著名记者Karl Greenfeld倒是很乐观,他打趣说:“女儿教了我一个礼拜的数学,我发现也没那么难,都能帮她检查作业了。”
有时,家长还需要成为孩子的升学指导。现在,怎么为孩子找到匹配的大学这件事,变得越来越专业。涉及到整个高中的活动规划、申请时个性化的个人陈述、足够且可靠的推荐信,还有大学不断更新的招生政策。已经很难想象没有学校或机构的升学指导,DIY要消耗多少精力。
大学申请还只是其中一个典型体现。等孩子进入大学,还要面对一堆升级版的问题:
我的未来目标是什么?
怎么安排选课才能实现未来的规划?
怎么在实习求职中更有竞争力?
怎么申请到心仪的研究生院?
怎么和教授搞好关系?……
很多大学不像高中,很少有这方面的免费指导,如果父母没有经验,那孩子要不只能靠机构,要不就只能靠自己了。
此外,父母还背负着N个身份:
成为择校和房地产专家。美国同样有着学区的概念,如果对孩子上的学校有要求,那么提前做功课将耗费相当多的精力。
有位妈妈在搬家前,就先制作了一个目的地学校的数据库,收录了学校网站、招生要求、州政府公开的学校成绩表现等信息,最后她又实地考察了几所待选学校,才给女儿锁定目标。
成为敏锐的儿科医生、营养师。近些年来,孩子的身高、体重、认知水平发育、体能发展、心理健康等等问题,都越来越受到家长关注,这也意味着家长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孩子的状态。比如越来越多被提到的感统失调、过敏等情况,都让人感受到父母的养育变得越来越细致。
成为尽职的陪练。尤其是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或者艺术培训的孩子,准时接送孩子上下课,联系优秀的教练,还有督促孩子日常锻炼等。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Annette Lareau就观察到,父母们总是在下课或者活动结束的一两分钟内就到了,长期绷着弦给父母的情感和身体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