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新能源汽车增长最快的国家。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保持良好增速,当月产销分别为84.3万辆和84.6万辆,分别环比增长了4.7%和8.5%,同比均保持了超20%的高增速。
从累计渗透率来看,1月-8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29.5%,累计销量超500万台,同比增长近40%,相较于去年同期有较高增长。
新能源车的高渗透,也让这个新生事物一直被放在镁光灯下,其安全问题一直是市场关注焦点。9月22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及十堰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全球汽车新生态发展大会上,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副理事长、原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司长、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原网络交易监管司副司长严冯敏称,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与日俱增同时也面临挑战。据应急管理部门统计的数据显示,仅2023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自燃率上涨了32%,平均每天就有8辆新能源车发生火灾(含自燃)。
锂电池安全问题已持续40年
自锂电池诞生的那一刻起,着火就与其如影随形,从3C时代到电动车时代,锂电池起火一直是市场关心的话题。
1985年,加拿大公司Moli Energy推出了第一款AA型锂电池,能量密度超过100瓦时/千克,并于1989年推出了第二代锂电池产品。日本计算机设备制造商NEC和日本电信电话公司NTT先后在自家设备中采用了上述电池,然而这些产品相继出现了起火爆炸事件。NEC经过大规模的测试发现几乎所有的手机电池均会出现故障。NEC随后宣布放弃了锂作为负极材料的电池解决方案。
就在此时,另一位日本巨头索尼公司挺身而出。1992年,索尼公司成功研制了锂离子电池。该电池直径18毫米、长度65毫米,这就是日后被广泛应用的18650锂电池。然而,索尼和韩国巨头并没有摆脱自燃的困境。2006年索尼提供的笔记本锂电池发生起火问题,2016年三星因电池问题出现“炸机门”。
进入电动车时代,自燃从特斯拉开始。2013年10月1日,一辆特斯拉Model S在美国西雅图发生车祸,因底盘撞到了金属硬物,电池包被戳破。发生险情后,车辆立马提醒驾驶员在路边停车。在驾驶员离开车辆后,电池开始起火。同月底,墨西哥梅里达也发生了一起特斯拉起火事件。
随着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高速增长,电动车自燃也成为被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
这些产品起火的问题并没有阻断这些产业的发展。今年5月11日,美国J.D.Power发布的2023年中国新车购买意向研究显示,2023年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连续6年上升,达到33%,较去年的27%上升了6个百分点,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需求日趋旺盛。
同时,这些问题也让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加快推动技术改进,通过技术创新来进一步加强了产品质量,保障产品安全。
如何保障电池安全?
电池安全是从上而下需要一同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主管部门看来,需要通过各项严苛的标准让电池的事故率降到可控范围内的最低值。
根据《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规定,电池单体进行挤压试验,应不起火、不爆炸。除此之外,对电池单体过放电、过充电、外部短路、加热、温度循环试验都应不起火、不爆炸。在主管部门要求之外,各个企业也各显神通,让自己的电池安全技术远超国标。
奥动新能源数字化公司的高层告诉媒体,通过换电技术,奥动将所有电池置于恒温恒湿的环境下进行慢充,尽可能保障电池安全及使用寿命。另外,奥动新能源从BMS到电池的光纤测温,再到表面的环境监测,进行三级监控。
同样采用换电模式的蔚来,也利用这一技术特点对电池安全进行全方位监测。蔚来介绍,车辆电池进入换电站后,会经过数十项检测以确保它的健康。换电站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来扫描电池壳磕碰痕迹,将有隐患的电池退出流通体系。
除了电池包在线自检与换电站检测外,蔚来车辆的每一块电池都与蔚来能源云连接,通过三层监控算法架构,即特征压缩层、异常探测层、失效诊断层对电池包进行7x24小时实时监测,保障每块电池安全健康。
除汽车和电池生产企业在源头加强电池安全管理外,第三方机构在检验检测环节同步加强电池安全管理。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监王锐透露,该研究院在不断推动新能源汽车在用车的年检,以及构建新能源汽车的年检技术体系。该体系涵盖检测算法、检测设备、检测软件和检测平台,让云端评估和线下检测的技术相结合。
这套体系在去年得到了印证。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在重庆建设了全国首个新能源汽车检测站,对重庆地区新能源小轿车进行检测。王锐称,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通过云端评估+线下检测的方式筛查出重庆的风险运营车辆106台,这些车辆逐一检验整改,及时消除了风险隐患。
在多方努力下,电动车本体安全在不断进步,体系安全在不断优化和迭代。当电池安全性能不断被提升后,新能源汽车也将进入下一个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