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影响,“囤盐潮”这两天又在国内上演。来自媒体的报道称,一些地区商超的生活食盐货架已被抢购一空。有媒体记者在多个生鲜电商平台上搜索发现,低钠盐、无碘盐等仍显示“缺货”“补货中”。
核污染水排海作为一个专业问题,大家对其安全性表示担心,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反应。尤其是在相关存疑的危害性于各类社交媒体上被渲染后,很多人就更不淡定了。
但是,从一种普遍的担心上升到集体的“抢盐”行动,这里面又很难说是理性的。正如有网友调侃的:上一次囤的盐,吃完了吗?
对此,多地盐业集团也及时回应并提醒:食用盐充足供应,市民不必恐慌,更不必效仿“囤盐”。比如,中盐集团就表示,当前中国的食盐产品结构占比为井矿盐87%、海盐10%、湖盐3%,井矿盐和湖盐生产均不受日本核污染影响。
其实,相关常识在12年前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所引发的那一轮抢盐、囤盐风波中就已有普及。时至今日,再次上演,确实引人深思。
如果说非理性的跟风抢盐囤盐,尚可能带有一种防御性的生活习惯驱动,那么,另一种明显过度的反应,则更值得警惕。那就是对海鲜、水产品的“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