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中国正遭遇前所未有的通货膨胀。
抗日战争结束时,原本各地物价都普遍猛烈下跌。但内战既起,南京政府平均每个月,要发行一万多亿元法币,来填军费造成的财政窟窿。
过量增发货币,导致物价如脱缰野马,瞬息数变。
据《大公报》描述,与战前相比,上海房屋价格上涨了77万倍,食品价格上涨390万倍,服装价格上涨了652万倍……
老百姓的日常消费,动辄就是百万起步。
那年头,连乞丐都不收面值低于1000元的“小票”。
那年头,人们出去吃碗面,都得抓紧时间,一会就涨价了。
那年清明节,中国人首次不烧冥币而烧千元的真钞,一万元也只能买几张纸
“跑上茅屋去拉屎,忽然忘记带草纸。袋里掏出百万钞,擦擦屁股蛮合适。”
这首《咏国民党纸币》,是诗人袁水拍写的打油诗,很形象地说明了,当年的通胀有多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