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父亲进城,社会发展,究竟是为了什么?

  1 恋曲1990

  1984 年,庄稼还没有收割完,我出生在赣西北一个偏僻的小村。一个 22 岁的年青男人从此断了自己的文艺之路。

  此前,他在镇戏团工作了几年,机灵、肯学,什么都一学就会,深受领导赏识。领导准备把他提拔为文艺骨干,吃商品粮。

  彼时,家庭联产承包制在乡下如火如荼地推进,农民重新分到土地,斗志昂扬。他爹,也就是我爷爷,做了几十年生产队长,积劳成疾,搞成肝癌,卧病多年,就剩最后几个月,又很兴奋于到手的土地,托人去镇上把我爹找回去,种地。

  我爹左右为难,最后还是选择了顺从,这成了他人生中第一次选择失误。此后没两年,镇戏团解散,吃商品粮的都调到县城干文化工作,成了国家干部。这是我爹错失的第一次进城机会,每每提及,颇为后悔。

  没几年,农民的兴奋劲过去,就发现种地绝非出路。冤有头债却无主,我爷爷已去世两年,已怨不得谁。1987 年,男青年凭着自己的高中文化水平,应聘到村小做民办教师,月工资 40 元。在当时的乡下,可算是不错的收入。

  1991 年,月工资涨到 80 元。按理三年涨幅一倍,不可谓不大,但架不住社会统一调转枪头向“钱”看,香港、广东之风吹到临省江西,80 元已相形见绌。

  他编制无望,但脑子活,很快想到新出路。眼见一个朋友开货车,天天吃香喝辣,有时一天就能赚八十,便辞了教职。在跟着“师傅”出过半个月车后,他通过一个在银行工作的同学,冒险贷款 1.6 万元买了辆二手嘎斯货车 — 彼时,万元户还是富裕的象征,而方圆十里八乡,四轮的机动车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乡下虽然没什么工厂,但开始流行造房,从老式土坯房升级为两层砖房。父亲开着二手嘎斯,给十里八乡的村民拉砖、拉建材,生意火爆。我家也跟着风光过一阵,比如,过年走亲戚,别人家一般都是步行,最多骑自行车,我家却是开着汽车前往 — 由于驾驶室容量有限,我基本只能站在拖斗,一边吹着零下的冷风、吸着鼻涕,一边接受沿路孩子的仰望,得意洋洋。

 

更多 中国 相关新闻

最新 #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