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会海,用会议落实会议,已然成为一个司空见惯、愈禁愈烈、无可奈何的癣疾。
头条上有位网友说,研究生同学毕业后进了一家世界500强的大央企,成天吆喝着自己忙总加班,连出来聚会的机会都没有。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便问到底在哪个部门工作,咋就那么忙?
这种忙碌究竟有多少意义?谁又有胆量抵触和拒绝这种忙碌呢?
大家都知道会议太多、太长、太耽误时间,可是没有人敢离经叛道地在开会问题上打折扣搞变通,宁可多开会、开长会,也不能少开会、不开会,并且还必须在会议上表现得一本正经、严肃认真、忘情投入。
曾接触过一些在县城当领导的朋友,他们表面看起来十分风光,实际也是文山会海的受害者,最怕的是开急会、长会、连轴会、撞车会。
所谓急会,就是通知来的急,不分白天黑夜,上午通知下午开会,晚上通知第二天开会,甚至有的会议提前一两个小时通知,而且必须随叫随到,想逃会都不允许。
长会就是时间长,一开三四个小时,坐在那里腰酸背痛,头昏眼花,不知所云,开完会后还要具体传达、部署和执行,这个问题疫情期尤甚,有的会竟然开到凌晨,第二天就要看到结果,只能下半夜去抓落实。
开会还怕会连会、会套会、会接会,会场不变,基本原班人马,换个会标和主持人接着开,有时为了完成开会任务,赶到饭点啃点饼干继续进行。
不同部门之间会议出现时间冲突最麻烦,主要领导分身乏术,只能左右衡量,服从一家得罪一家,或者这边开上半场,那边开下半场,尽量都照顾到,实在没办法不重要的会就让其他人员代劳。
也有人开会开得十分厌烦,便用具体行为艺术进行抗议。比如,成都有位副区长聊天记录显示,她是边开会边调情,山东潍坊两位村干部开完视频会连摄像头不关就迫不及待行起苟且之事,还有的干部从会场出来急吼吼奔酒场而去。
这说明,有些会议开不开都一样,甚至不开更好,更符合实际。但之所以连绵不绝,就在于醉翁之意不在酒。
开会的目的有很多,按理说研究问题推进工作是排在第一位的,可开会的更重要功能在于彰显领导权威,体现重视程度,关键时刻免于背锅。
无论什么事,只要开过会、部署过了,无论最后效果如何,出了问题多少都能够免除一定责任,如果胆敢不开会,出了问题就会无限上纲上线。
会议过多也会出现自相矛盾的问题,一位分管经济的副县长先是召开一个会议,要求想方设法把数据搞得好看些,增长率能够尽量高一些,然后又召开一个统计工作会议,要求不许数据作假掺水分,出现问题严厉惩处。这两个会开着开着他自己都禁不住笑了。
还有的领导,明明到了吃饭时间仍在台上大讲特讲如何反对形式主义,如何实事求是,其实当时最大的实际是会场里的肚子都在咕咕叫,根本没人愿意听他在那瞎叨叨。
现在有个违背常理的现象,就是领导干部的讲话比教授理论家们水平都高,讲的都长篇大论,深奥无比,华丽的语言足以有压倒一切的如虹气势。
懂的都懂,领导们念的每一句话,无不是政策理论部门点灯熬油写出来的。三百六十天,每天晚上,政研室总是灯火辉煌,通宵达旦,他们在琢磨领导思想,他们在推敲文字标点,他们研究八股对仗,然后再通过一场场会议,把劳动成果转化为领导的唾沫星子。
所以大家都很忙,领导不是在开这个会就是在开那个会,机关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准备开会,每次会议都是成功的胜利的,掌声都是热烈的,贯彻落实都是坚决的,总会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万分。
有位搞文艺的导演却说,办晚会一般不要超过一个半小时,否则观众就会审美疲劳,看什么节目都会索然无味。包括春节晚会在内,四个多小时时间里又蹦又跳,又哭又闹,也能让人看累。
那么问题来了,领导在台上讲话有看晚会热闹吗?
如果开会比看文艺晚会时间还长,还枯燥,那么台下一个个神情凝重、认真聆听、飞速记录、热情鼓掌的人,岂不变成最优秀的演员了?
会不能不开,开多了,开滥了,就会变成一种负担。
会风就是作风,什么时候会风简洁务实高效起来,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